硬核!开普勒K2“大黄蜂”落地上汽通用

日期:2025-04-28     来源:开普勒    作者:开普勒    浏览:1591    
0
核心提示:加速工业智能化落地。
 近日,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开普勒机器人”)与上汽通用汽车开展多轮实景实训,联合测试旗下通用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2“大黄蜂”(简称K2“大黄蜂”)在工业领域的实际落地能力,并同步发布了实训实测视频。

此次合作不仅展现了开普勒K2“大黄蜂”在高负载、长续航、精密操作等方面的领先优势,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场景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
聚焦政策方向,开普勒率先实践工业场景应用

今年初,工信部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,尤其聚焦3C、汽车等重点行业,打造典型应用场景。


开普勒机器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,通过与上汽通用汽车的深度合作,先行者K2在质检、搬运、上料等典型汽车制造环节中的应用潜力,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参考范本。


高续航+高负载:充电1小时,连干8小时 

先行者K2具备身高175cm、体重75kg、全身52个自由度的硬件配置,整机算力达到100 TOPS,搭载自主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与精旋动力旋转执行器,兼具高负载、长续航、高精度控制与高性价比四大核心能力。



在实训中,先行者K2凭借双臂30公斤的负载能力、充电1小时连续工作8小时的续航性能,以及毫米级的操作精度,轻松完成了车缝检测、金属冲压件上料、大型金属部件搬运等多项复杂工序,展现出极强的工业适应性和作业效率。

工业场景真实落地,助力智能制造转型


在质检中的车缝检测环节,开普勒自研的灵巧手配备25个力触点与六维力传感器,使先行者K2能够模拟人类工人的细腻感知与精准控制,熟练运用检测设备完成车缝检测任务;在金属冲压件上料环节,K2凭借11自由度灵巧手,灵活抓取不同尺寸的金属部件,并精准完成物料定位,保障后续冲压工序顺利进行。



在搬运作业中,面对大尺寸、大负载的汽车零部件,K2通过KeplerBrain类脑系统™实现多机协同操作,高效完成举升、搬运、定位等动作,进一步验证了其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实际作业能力。 



高ROI解决方案,助推智能制造行业


人口增速放缓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,推动了社会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持续上升。在本次多轮实训中,开普勒先行者K2展现出“充电1小时,连续工作8小时”的强悍续航能力与出色的负载性能,远超行业普遍的2-4小时续航水平,完美匹配制造业“两班倒”生产节奏的高强度作业需求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基础版的量采价格仅为3万美元。根据实际运营测算,投资回收期约为1.5至1.8年,为推进智能制造的企业提供了一套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的高回报(ROI)解决方案。


人形机器人被广泛认为是当前科技领域最具变革潜力的赛道之一,有望重塑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。作为该领域的技术先锋,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专注于工业级蓝领机器人研发,精准聚焦智能制造、仓储物流、特种作业、教育科研等多个关键场景,始终坚持“在工业场景中创造实际生产力”的产品理念。


此次与上汽通用汽车的实训合作,正是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在工业落地能力上的又一次深度验证,也标志着其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。

引领产业加速期,开普勒迈向规商业化应用

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全球科技领域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。据《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》预测,2025年产业将步入规模化商用期,全球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。


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与强大的工程实践能力,开普勒K2“大黄蜂”正积极推进产品量产与工业落地。此次与上汽通用的深度合作,是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走向实际生产力创造的重要里程碑,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正逐步从愿景走向现实。


未来,开普勒机器人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与场景探索,携手更多行业伙伴,助力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、自动化升
级,开创工业生产新局面。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行业资讯

推荐图文
点击排行

网站首页 DT_PATHS |  联盟简介  |  联盟章程  |  组织架构  |  网站地图 |  粤ICP备14089875号  |  网站客服

移动机器人(AGV/AMR)产业联盟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

  •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  • 扫描访问手机版